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在描写马腾、马超父子的经历时,颠倒了事件顺序,也人为制造了一些因果关系。比如中国股票配资,他把马超劝父亲进京,导致马家满门被杀的责任,刻意放大成“不孝”的铁证。实际上,这样的改写,容易让后人误以为马超真是个“逆子”。
书中写道,马腾与刘备都参与了“衣带诏”事件,曹操甚至拿到了所谓的“谋反”证据。在“义状”上,马腾、刘备等七人签名列名在册,这也成了曹操下狠手的理由之一。于是,曹操和谋士程昱合谋,想用“诱入京师”的方式来解决马腾。马腾身为西凉枭雄,早就看透这是一个凶险的圈套,不愿轻易入局。可是,马超却极力劝说,搬出“奉命不从就是逆命”的说辞,逼着父亲进京。更讽刺的是,当初他们签下“衣带诏”,誓言要杀曹操,如今却要奉曹操之命,这本身就自相矛盾。
展开剩余70%实际上,《三国志》《后汉书》等正史的记载完全不同。史书明确提到,马腾根本没有参与“衣带诏”,那时他还在与韩遂争夺地盘,根本无暇他顾。曹操派钟繇出面调解,要求双方罢兵,并送子入京为质。按照惯例,送去做人质的只能是嫡长子,而马超虽勇,却是庶出,按当时的家族制度没有继承权。若马腾真的带着嫡子和正妻进京,等于拱手把家业交到马超手里。换句话说,马超劝父亲赴京,更像是为了彻底掌握家族势力。
最终,曹操和马超各得所愿。建安十七年,曹操下令诛杀马腾,全族三百余口被灭,西凉马氏由此落入马超之手。然而,马超并没有因此走向辉煌,反而一步步走向失败。
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给马超增添了不少英雄色彩,比如潼关枪挑李通、渭水大战逼得曹操割须弃袍、葭萌关与张飞大战数十回合。但细究史实,这些战功几乎都是“虚构”:李通在潼关之战两年前就已病故,马超不可能与其单挑;李蒙在《演义》中被马超擒斩,但实际上三年后还活着;至于王方,也并非死于马超之手。罗贯中“硬凑战绩”,实际上经不起推敲。
更讽刺的是,马超一生征战,几乎没有打过真正意义上的胜仗。潼关之战兵败如山倒,只带几十骑逃亡;投靠刘备后,第一次带兵作战又被曹洪击败,连累张飞也丢了阵地。想依附韩遂,被曹操离间;想攀上张鲁,又被劝阻;好不容易归附刘备,也始终没能独当一面。可以说,马超的人生就是一路跌跌撞撞。
正史《三国志》对他评价简洁而深刻:“马超阻戎负勇,以覆其族,惜哉!”意思是,他仗着勇猛,最终却害了整个家族。
因此,那些“前有吕布,后有马超”的赞誉,其实带着讽刺意味。吕布以反复无常、杀义父闻名,而马超则因逼死亲父而臭名昭著。两人都被罗贯中塑造成骁勇无双的战将,但细看历史,马超更像是一个“常败将军”,年仅四十七岁就郁郁而终。他的一生,既是家族悲剧,也是性格使然。
总结来说,无论在《三国演义》还是正史中,马超都难逃“坑父害族”的骂名。那些看似光鲜的战功中国股票配资,多半是文人笔下的修饰,而他真正留下的印记,却是一个勇而无谋、屡战屡败的西凉将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