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跃进与军事思想课的起步中国股票配资
1978年,20岁的艾跃进刚刚完成学业,决定留在南开大学工作,担任团委的职务。同年,学校决定成立一个军事教研室,意在加强学生的军事教育。
最初的会议上,许多课程很快被其他老师选走,因为它们更符合学生的兴趣。然而,会议快要结束时,“军事思想”这门课仍无人问津。由于这门课程内容较为枯燥,学生们对此并不感兴趣,甚至有教师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取消它。
就在大家准备放弃时,艾跃进主动提出自己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责任。他认为,虽然这门课程看似不受欢迎,但它有潜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,也可以成为他个人挑战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83%接手后,艾跃进开始了“军事思想”课程的教学。然而,初期的课堂并不如预期那样顺利,气氛沉闷,学生们参与度低,部分学生显得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。一次课堂上,一名学生突然发言:“老师,现在是和平时代,我们不喜欢这些打打杀杀的历史。”这一番话让艾跃进意识到,许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在和平时期,对于战争和国防的意义缺乏认识,甚至对军事历史和理论产生疏离感。
这个发言让艾跃进看到了一个教育上的空白,决定采取行动。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——在南开大学开设军事学硕士点,系统培养具有国防意识、战略眼光和理论素养的人才,并推动军事思想领域的研究发展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2006年,艾跃进成功申报了全国非军事院校中唯一的军事学硕士点,并成为这一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。
除了军事思想,艾跃进的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,涉及国际形势、热点问题、口才学、礼仪学等多个方面。他不仅致力于教学,还参与社会活动,曾多次担任辩论赛评委,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做出了贡献。
国际形势与安全观的洞察
2013年11月22日,南开大学花溪校区的GJ6301教室内座无虚席,艾跃进教授举行了一场关于“当前国内外形势”的学术讲座。他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向听众分享了自己对国际问题和安全形势的独到见解。
在讲座一开始,艾跃进用“乱”字概括了当时的国际局势。他详细分析了中东、亚洲和欧美的复杂局面,逐一剖析各地的局势,讲述了中东的冲突、阿拉伯之春后的政局动荡,亚洲局势中的边境争端和经济崛起所带来的紧张,以及欧美的经济危机和美国战略调整的影响。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,帮助听众理解这些复杂的国际问题,并指出它们对全球稳定的威胁。
在对国际局势的深层次分析后,艾跃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批评了一些流行的主流观念。他认为,冷战结束后,国际社会对于“多极化趋势”的看法过于乐观,忽视了各国间的不平等关系和潜在的区域冲突。他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安全观,认为传统的边境安全观已不再适应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。艾跃进警示人们,不要被表面的和平假象所迷惑,应时刻保持警惕。
艾跃进的生命挑战
2014年底,艾跃进因为反复的胃痛开始感到身体不适。最初,他认为这只是普通的胃病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疼痛越来越严重,影响到日常工作。在妻子付洪的坚持下,艾跃进最终去医院做了检查,结果被诊断为胃癌。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,艾跃进需要立刻进行治疗。
得知病情后,南开大学的领导第一时间为艾跃进办理了病假,并鼓励他专注治疗。然而,艾跃进对讲台有着深厚的感情,尽管身体虚弱,他还是决定不离开课堂。刚开始,他按照家人的要求休养,但很快他就感到空虚,主动联系学校提出希望尽早回归讲授工作。
回到学校后,虽然学校领导为他减轻了授课负担,但艾跃进依然坚持承担原有的教学任务。他调整作息时间,尽量在课前休息,确保能够集中精力给学生讲授内容。
最后的告别
到了2015年4月,艾跃进的身体状况明显恶化,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堂课。当天,教室里坐满了学生,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将是艾教授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。
这节课,艾跃进讲述了国际局势的变化,军事思想的演变,特别是国防意识的重要性。临近课程结束时,艾跃进停下讲课,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公开了自己的病情。他讲述了自己从胃痛到确诊胃癌的过程,坦言自己已经切除了一部分胃,但仍然选择站在讲台上,而不是躺在病床上度过这些时光。
这堂课后,艾跃进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,他被送往医院,开始了更加集中的治疗。学生们和同事们都为他祈祷与祝福,而他也继续坚持自己的教育使命,直到2016年4月21日,艾跃进安静地离世,享年58岁。
艾跃进的生命,虽短暂却辉煌,他为教育事业、军事思想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股票配资,深深影响了无数学生和学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