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国时期散户炒股,发生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,那就是关羽在襄樊战场遭遇困境时,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和房陵的孟达求援,但两人最终都没有派兵支援他。
许多人对此的解释是,关羽因为傲慢无礼,得罪了许多人,所以刘封和孟达才不愿意出手相救。他们引用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:“关羽善待士卒,但对士族却有些傲慢”,但这种解释并不成立。要知道,刘封是刘备的义子,和关羽有着亲密的关系;孟达则是一个外乡人,也是一位讲究情义的武将,他和关羽本应是结盟关系,根本不太可能发生严重的对立。所以,把这次事件归结为个人恩怨显然不合逻辑。
那么,刘封和孟达为何拒绝了关羽的求援呢?或许只有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处境,才能揭示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原因,也让我们从中反思什么是真正的互助和合作。
展开剩余84%公元219年,关羽攻占樊城,俘虏了曹军将领于禁,水淹七军,战果显赫。在此背景下,他决定围攻襄阳和樊城,意图一举解决曹操势力在南方的残余。关羽多次请求刘封和孟达增援,但两人都以“上庸刚刚占领,不敢轻易离开”为由,拒绝了。
关羽为何在这时急需援军?虽然他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从这段历史来看,关羽并非像外界想象中的那样处于全然优势。他显然感到后方支持不足,尤其是攻城器械和补给问题严重制约了他的进攻速度。关羽为了尽快解决战斗,才向刘封和孟达请求增援,但其实也暴露了他的后勤资源已经跟不上战争的进度。
再看刘封和孟达的拒绝理由,他们说自己刚刚占领上庸三郡,不能轻易调动兵力,这表面上看似合理,但其实就是不想帮忙。以当时的形势,刘封和孟达作为关羽的下属,理应站出来支持他,尤其是关羽的战斗马上接近尾声,刘封和孟达加入,既能为刘备集团立功,也能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利益。然而,他们选择了袖手旁观,似乎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原因。
在这一过程中,关羽虽然获得了初步的胜利,但并没有得到来自同僚的支持,最终被东吴背后捅刀,失去了重要的江陵、公安等后勤支援。没有了粮草和家属的保护,士气也随之崩溃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关羽的军队开始大规模溃散,最终他被迫撤退,战败逃亡,并最终在麦城战死。
刘封和孟达不愿支援关羽的原因,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完全认同刘备集团的核心领导层,另一方面,关羽向他们求援时,他们也可能在权衡自己在乱世中的生存空间和战略位置。孟达,原本只是外乡人,心态上也更为务实。在乱世中,能保存自己的力量、维护自身利益,才是最重要的考虑。而刘封虽然是刘备的义子,但他面对孟达的强大背景,也未必敢轻易行动。
随着关羽的死亡,刘封和孟达的心态逐渐暴露。他们开始意识到,自己可能面临刘备的追责,毕竟他们没有及时支援关羽,导致了荆州的丢失。孟达在这种情况下轻松被曹操策反,投向了敌营。刘封则试图借此机会洗脱责任,但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也因此动摇。
实际上,刘封和孟达的行为,体现了一个在乱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: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,合作只是暂时的,背后充满了自私与权谋。这种个人主义与本位主义,在职场中也屡见不鲜。许多人在面临决策时,都会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,而不是如何协作共赢。
孟达和刘封并不是不想救关羽,而是他们认为帮助关羽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,反而可能引发他们自己未来的风险。孟达的行为尤其反映了一个“打工人”心态:他虽是刘备集团的一员,但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警觉,随时准备跳槽,寻找更好的出路。
对于刘封来说,他的行为则更为复杂。作为刘备的义子,他虽然有一定的责任感,但他对关羽的信任也过于乐观,认为关羽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。而且他对刘备的任务过于专注,错失了大局观,最终未能及时出兵。
最终,孟达投降曹操,刘封被刘备责罚,结果都是悲剧。两人在三国历史中的角色,也成了典型的本位主义者的象征。职场中,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,许多人在危机时刻选择袖手旁观,背后则是自私的算盘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。
孟达和刘封的行为,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:有时候,身边的人不一定会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,尤其是在利益冲突和风险较大的时候。无论是职场合作还是人际关系,都不乏因为个人利益的考量,导致的推诿与放弃。这种行为模式,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自保,但长远来看,却只会让人失去更多的机会和信任。
通过关羽未能得到援助的故事,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,在合作和竞争的环境中,互助与支持并非理所当然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,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,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